2025年5月14日晚18:30时,“文苑大讲堂”第一四五期在黑龙江大学汇文楼750室举办。本次讲座题目为“经典的重构:中晚明诗坛对杜诗的价值认知”,主讲嘉宾为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整理所郑利华教授,由李亦辉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1748cc威尼斯下载杜桂萍教授、刘建欣教授、马丽敏研究员、李淑岩教授出席,40余位师生代表参加。

郑利华,文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古籍所副所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任交换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明代文献整理与研究。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明代诗学思想史”,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王世贞全集》整理与研究”。著有《明代诗学思想史》《前后七子研究》《明代中期文学演进与城市形态》《王世贞年谱》《王世贞研究》等;主编《明人别集丛编》(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合作)、《王世贞全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合作)。

讲座伊始,郑利华教授首先提出了中晚明诗坛中杜诗广受关注和推崇的现象,同时又指出,杜诗在当时并非始终处在稳固地位。在当时,尊杜和疑杜现象交错并存,其中既有接受历史惯性的助推,也有时代观念异动的影响。尊杜一派中,弘、正和嘉、隆诸子对杜诗的推崇,主要着眼于技法方面,杜诗之“法”是他们关切的重点,这是一种趋于扩张的技术思维。与关切杜诗之“法”的取向相对而立,还有一些诗人更加注重对杜诗之“意”的体察,由此产生了杜诗“意”注现象的泛起,重视解读文本的阐释权,以开掘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的精神命脉。在尊杜一派之外,还有疑杜一派,他们出于质疑经典缺陷的立场,对杜诗进行了优劣的划分和价值层级的评定,在消解杜诗价值优势的绝对地位的同时,重新审视了杜诗在诗歌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整场讲座历时两个小时,现场气氛热烈融洽。在互动环节中,与会教师和同学针对中晚明诗坛对杜诗的认识问题,与郑利华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郑利华教授用扎实深入的研究方法和丰富详细的例证,为1748cc威尼斯下载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参会师生都获得了许多启发和收获。(1748cc威尼斯下载供稿)